“發現運輸、購買劣質散煤的一律沒收”“治理散煤污染,還天空一片蔚藍”……采暖季前夕,在推廣“清潔取暖”的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部分農村,這樣的標語隨處可見。
走進定州市磚路鎮岸下村一戶人家,院子一角的袋裝清潔煤堆成了小山。“村里早就把各家散煤收走了,今年必須燒清潔煤,由大隊統一采購、統一發放,想買過去那種煤也買不到。”男主人吳某告訴記者,根據質量不同,大隊指定的清潔煤分為1350元/噸和950元/噸兩種,凡是提前購買均可享受補貼,實際
價格各為950元/噸、750元/噸。“預定才有補貼,所以我們一個多月前就去登記了。現在要買只能按照原價,說實話還是有點貴。”
“有點貴”,這是村民們主動提及、頻繁說起的一個詞。記者走訪發現,清潔取暖推行2年多來,其效果已得到普遍認可,但無論采用清潔煤取暖,還是“煤改氣”“煤改電”,用戶都提到 “貴”的問題。
事實上,我國已為北方清潔取暖改造補貼了大量資金——3年來,中央財政對43個清潔取暖
試點城市累計撥款351億元,各級地方財政僅2017-2018年的補貼就達到555億多元,兩者合計約906億元。但即便如此,不少用戶依然因取暖支出上漲而發愁。是補貼額度仍然不夠,還是另有隱情?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在山東德州、河北衡水等地調研發現,在享受補貼的基礎上,仍有76.6%的‘煤改氣’用戶、91.5%的‘煤改電’用戶面臨支出增加”
“我家一共60多平方米,過去燒煤一天花費二三十元。現在用氣,就算有補貼每天也要掏七八十元。經濟條件有限,家里沒有老人、孩子,兩口人能少用就少用,冷一點也挨得住。”在定州首批實施“煤改氣”的龐村鎮蘇泉村,一位不愿告知姓名的村民說。
同村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薛某告訴記者,家里140多平方米的屋子,過去一冬天約用5噸煤,去年燒氣1400多方,比用煤貴出1000多元。“天然氣是2.77元/方,每家只有1200方的補貼額度。用不到1200方時,用多少補多少,超出部分沒有補貼,按階梯氣價支付。”不過他坦言,像他這樣了解政策、愿意敞開用的家庭,在全村并不算多,“沒有補貼的部分還是很心疼,家里有兩個孩子,又非開不可。”
“貴”,不止發生在“煤改氣”家庭。家住岸下村的呂大爺說,由于經濟困難,自己本就不燒散煤,而是買更便宜的煤泥取暖,每噸400元出頭,一冬用不到2噸。“聽說鄰村今年還有煤泥賣,這兩天準備去看看,實在沒有其他辦法,反正有補貼也買不起煤。”
另外,在不同地區,補貼方式也不盡相同。例如,在定州部分農村,清潔煤補貼是限時下發,早買早補貼、晚買無補貼;在保定曲陽是定量補助,每戶每人不超過1噸。換言之,“超時”或“超量”均無法享受補貼。不止一位村民表達擔憂,“若不夠用、想再買,只能自己花高價”。
除了上述地區,多位
專家也證實,即便享有補貼,采暖成本上漲的情況仍普遍存在。“我們在山東德州、河北衡水等地調研發現,在享受補貼的基礎上,仍有76.6%的‘煤改氣’用戶、91.5%的‘煤改電’用戶面臨支出增加,漲幅分別在33-3250元、250-3000元。”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公共財政與投資研究室主任宋玲玲稱,北方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在1萬-1.8萬元,合理燃料支出占比應在5%左右。以三口之家計算,戶均可承受范圍在1500-2700元/年,“目前,清潔取暖的使用成本遠高于這一水平。”
“一臺壁掛爐壽命至少十幾年,以后想買還得自己花錢,有補貼不裝白不裝”
用戶紛紛喊“貴”,是不是現有補貼力度不夠?多位專家指出,補貼在清潔取暖中發揮了核心作用,但資金有限是目前最突出的矛盾。在已有資金本就有限的情況下,這些錢非但未能充分發揮應有作用,反而頻現浪費,進一步加重了各方負擔。
在蘇泉村,多位村民直言,“煤改氣”并非主動為之,而是村里統一要求。改造之后,用不用則是另一碼事。“購買壁掛爐,村里補貼70%,相當于自己只掏1590元,就能裝上5000多元的設備。一臺壁掛爐壽命至少十幾年,以后想買還得自己花錢,有補貼不裝白不裝。”上述未具名的村民表示,村里實際更側重“禁煤”,只要不燒煤就沒人管。因此,即便裝上壁掛爐,村民也可選擇少用甚至不用。也就是說,這筆設備“專款”,并未真正起到作用。
薛某還稱,燃氣還可用于炊事、洗澡,因為這部分用量遠低于取暖用氣,開銷不大,所以村民相對舍得用氣,而且可以趁機“搭便車”獲得用氣補貼,“不用白不用”。“補貼只看用了多少氣,不區分具體如何用。只要不超過1200方,非采暖用氣照樣補。”
“自己開通天然氣,還要單獨交一筆費用,光是燃氣開通、保險就得520元。趁著有補貼,開了就算不用也不吃虧,至少能省下一筆開通費。”薛某坦言。
此外,還有“大馬拉小車”的現象。“有地區100%承擔了老百姓的節能門窗改造費用,有沒有這個必要?還有地方戶均設備補貼高達兩萬多元,是不是一定要這么多?”一位暖通行業資深專家向記者舉例,即使是用空氣源熱泵,在同一溫度設置條件下,熱風機、熱水機等不同技術的改造、使用成本也不相同。“但目前,無論設備購置還是用電補助,地方多參照同一標準。究竟補多了,還是發少了,事后也沒有一套科學評估。”
宋玲玲還稱,由于中央財政主要是按城市行政級別進行劃分,從發放之初,補貼就缺乏一定的精準性。比如,同在河北,保定與廊坊每年都拿5億元補貼,3年改造量卻分別為246.6萬戶、84.95萬戶,平均到戶的補貼力度勢必差異巨大。再如,同為第二批試點城市,補貼額度相同,地區改造任務不同,由此計算每戶可獲得中央財政補貼的額度,山西陽泉高達9282元,陜西西安則只有425元。“即便同為地市一級,不同地區的改造任務也有很大差距。補貼標準應該針對不同地區的財政實力、改造任務,及不同用戶的可承受能力進行制定,而不是簡單‘一刀切’。”
“補貼也不是越多越好。補貼方式不科學,反而會刺激一些不必要的浪費。因此,補貼既要及時發放,也需標準合理、程序合規”
根據最新發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清潔取暖力度將繼續加大。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也已明確表態,“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對‘2+26’城市做到全覆蓋,全面加大支持力度”“要加大清潔取暖資金投入,保障補貼資金及時足額發放”。
那么,如何用好這筆錢?上述資深專家透露,由國家能源局牽頭、多個主要單位參與,今年曾專門針對北方地區做過一項清潔取暖中期評估調研,這也是首次對清潔取暖的各項任務進行全面“回頭看”。“遺憾的是,評估并未過多涉及補貼細節,更偏重于統計發放數額、覆蓋范圍等基本信息。已發放資金究竟有沒有用在實處,發揮多少效果?后期是否繼續按照現有標準進行發放,要不要調整?針對不同地區,未來需要加大多少投入?這些均無系統評估、科學測算。”
宋玲玲也認為,現行補貼政策亟待優化。以試點城市為例,中央財政的發放標準應由按照行政級別,轉變為單位改造面積或改造戶數,并充分考慮各城市的發展實際、財力差異。“目前,中央對試點城市只有懲罰機制,缺少獎勵辦法,不足以調動合理分配補貼的積極性。可建立績效補貼機制,對年度績效評價結果為‘優秀’的城市給予額外獎勵。”
此外,隨著改造規模、推進速度、技術進步等實際變化,補貼標準也不是一成不變。宋玲玲稱,結合各城市的資源條件、基礎設施等狀況,以及不同清潔取暖技術的經濟性、商業成熟度,應制定差異化的補貼標準。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大氣環境規劃部主任雷宇還提醒,由于部分地區的補貼是直接發放到戶,同時又未做好分類管理工作,不乏一邊拿補貼、一邊燒煤等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說,補貼也不是越多越好。補貼方式不科學,反而會刺激一些不必要的浪費。因此,補貼既要及時發放,也需標準合理、程序合規。”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