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衛視記者: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推進,對生態環境的科技要求越來越高,需要科技破解難題。請問生態環境部如何利用科技這一利器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及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鄒首民:謝謝你的提問。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利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部充分發揮科技利器作用,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大家看到,近年來生態環境質量的明顯改善,人民群眾在生態環境領域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顯著增強,都有一份科技貢獻的力量。
一是以科技項目為龍頭,夯實科學治污基礎。在國家科技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任務,組織實施大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領域重點研發項目,突破了重污染天氣成因定量化精細化解析和精準預測預報、天地一體化水環境監控預警、水氣污染控制、重金屬污染地塊安全處置等一批關鍵技術。這些技術的突破為科學治污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以科技成果轉化為抓手,促進科技創新和污染防治深度融合。組織實施百城千縣萬名
專家生態環境科技幫扶行動,通過“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一題一訓”技術培訓、“一事一議”科技咨詢服務等多種方式,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應用,為地方和企業“送政策、送技術、送方案”。目前,在重點區域流域派駐105個
專家團隊,深入107個城市,為地方和行業企業把脈問診開藥方。同時,剛才我也說到創建了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
平臺,利用這個
平臺為地方和企業提供科技服務。
三是以創新組織方式為途徑,凝聚污染防治攻堅合力。為服務好國家重大決策行動,我們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創新組織方式,聯合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500多家優勢單位,匯聚各領域近萬名科研人員,組建了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構建了大兵團聯合作戰的協同攻關模式,在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統籌長江黃河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等方面貢獻科技力量。
總的來說,我們也希望科學家能夠牢記“國之大者”,真正發揮科學家的集智和力量,把
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地方和企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貢獻科技力量。最后再次感謝各位媒體對生態環境科技工作的支持,也希望大家繼續多關心、多支持我們科技幫扶、成果轉化等工作。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