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五彩斑斕的生態圖景中,享有“天府之國”美譽的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昨日,中國首個全國生態日,地處成都平原腹地中心的成都,以一場“干貨”滿滿、亮點紛呈的專場活動,全景展示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諸多積極作為。活動上,一組組更新的“
綠色低碳”數據,一個個生態文明建設創新
案例,支撐起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成都篇章。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從原始文明,到農業文明,再到工業文明,步入21世紀人類迎來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這一新的文明變革。全國生態日的設立,不僅是標志,更是動力,勢必將生態文明建設推向更高點。昨日的全國生態日成都專場活動上,各單位帶來了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成效的最新統計數據和創新案例,成都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書寫建設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文明新篇章清晰可見。
“綠色低碳”行動中,成都的做法有怎樣的特點?開創公園城市新實踐,推進生態文明思想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一系列政策措施頻頻出臺,解決了頂層設計,明確了成都生態文明建設著力的方向。
成都著力加強環境治理,推進污染防治精細化、智慧化。全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保持在300天左右;已累計建成各級綠道6500余公里;5年來,新建各類公園110個、新增公園面積2.4萬畝……
成都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編制完成《成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全市綠色低碳產業產值突破2500億元。
新能源車保有量約51萬輛,居非限購城市第一,全市
清潔能源占比提升至64.4%。
成都深化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在大邑縣、邛崍市創新開展的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試點,大邑縣川西林盤生態價值轉化入選國家發展改革經典案例。
綠色低碳正成為最鮮明的特質
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剛剛落下帷幕,成都的藍天白云、潔凈的街道、便捷的公共交通……城市的美景和城市的熱情,令年輕的運動員印象深刻。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顯著成效,變成一張美圖、一段視頻、一個街頭“走一走”的故事,被運動員帶出國門,走向世界。
一場世界級的大型運動會,無疑是一座城市絕佳的推廣良機。那映入眼簾的每一抹青綠,其實都離不開長久的積累與前行。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在這場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事關人民福祉、美麗中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潮流中,成都貢獻了怎樣的支撐?
2014年,成都獲批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以來,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為引領、以“四大結構”優化調整為抓手、以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為支撐,加快建設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公園城市。
成都一步一個腳印——
“十三五”期間,全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
碳排放強度分別累計降低14.2%和21%,以年均1.6%的
碳排放增長支撐起年均7.3%的經濟增長。
入選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和國際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獲評全球綠色低碳領域先鋒城市藍天獎。
“十四五”以來,全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入選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區(市)縣增至13個,獲評首屆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
“公園城市
論壇和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
論壇影響力持續擴大。”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綠色低碳正加快成為成都最鮮明的特質和最持久的優勢。(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蔡宇)
原標題:成都怎樣守護這方綠水青山 全市綠色低碳產業規模突破2500億元
相關新聞
現有危廢利用處置能力滿足全市需求
全國生態日成都主題活動昨日舉行
設置“美麗成都建設”“無廢城市”建設、碳惠天府的科普知識展板;現場演繹文藝節目RAP《我的綠色宣言》和歌曲《成都》……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202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全國生態日成都主題活動在高新區舉行,旨在進一步展示成都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記者在現場看到,活動展播了18個“美麗成都建設”優秀案例,并向優秀案例單位進行了授牌。據悉,這18個優秀案例是從前期征集遴選到的110例中脫穎而出的,具有“模式新穎、成效明顯、認可度高”的突出特點,包括“東郊記憶”“智慧蓉城應用場景實驗室”等。
“讓我們積極加入到成都‘無廢城市’建設中來,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擦亮綠色底色,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成都新篇章!”作為活動的亮點環節,來自職能部門、企業、志愿者組織、社會宣傳的多方代表向公眾發起建設“無廢城市”倡議。
早在2022年4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的通知》,將成都等113個城市納入“十四五”時期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名單。“無廢城市”建設也成為成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要內容。根據2022年12月出臺的《成都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到2025年,“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循環利用,促進主要農業廢棄物全量利用,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全面提升,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固體廢物管理經驗做法。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土壤與固體廢物化學品處處長楊勇介紹,全市現有工業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經營單位34家,利用處置能力達到87.633萬噸/年,滿足全市危廢處置需求。(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劉依林)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关注碳学会微信公众号
免费学习碳交易
业内大咖答疑解惑
安装易碳家APP
碳K线、工具、资讯
专业人士的必备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