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步履堅實。與會人士認為,進入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就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謀劃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
“如期實現‘雙碳’目標既是一場硬仗,也是各省區市低碳發展能力乃至區域治理能力的一場大考。”全國政協常委、山西省政協副主席張復明說,要堅持全國統籌布局,強化頂層設計,將有條件率先達峰的東部沿海能源輸入大省與中西部能源輸出大省“結成對子”,以行政推動與市場化牽引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互利共贏區域經濟技術合作關系,在人才培養、低碳技術聯合攻關、低碳項目示范引領等方面形成更為密切的區域協作格局,有效促進各相關省份攜手實現“雙碳”目標。
這種通過區域間協作機制實現“雙碳”目標的觀點,與全國政協常委、福建省政協副主席阮詩瑋不謀而合。“建議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推動各省市編制較為完備的生態產品目錄清單,搭建開放共享的生態產品信息云
平臺,建設立足本省、輻射全國的生態產品交易
平臺,實現生態產品跨區域產供銷高效對接、自由流通。”阮詩瑋說。他還列舉了福建省南平市“生態銀行”、三明市
碳匯交易等面向全國推廣的先進模式。結合這些有益經驗,阮詩瑋建議要鼓勵相鄰省份聯合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創新實踐,例如,福建與江西可以探索
試點共創“武夷山脈
碳匯經濟試驗區”,發揮武夷山“碳庫”價值,實現聯動效應與輻射效應。
“從新結構經濟學角度看,要實現‘雙碳’目標,最重要的是各地在追求發展中必須實事求是,按照當地的比較優勢,支持企業發展。”全國政協常委、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認為,如果發展的產業符合本地的比較優勢,企業就可以實現盈利,就有主動采用節能降碳綠色技術的積極性和實力,從而有助于地方政府落實相關環保政策。反之,如企業不能盈利,不具備競爭優勢,企業和地方政府都只能疲于應付環保檢查。所以,要在降碳中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是各地要按照實際情況,遵循比較優勢原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