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氣候風險不斷加劇。聯合國數據顯示,過去10年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溫室氣體排放為300萬年以來最高位,這讓低
碳減排、環境保護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目前,降低溫室效應、走具有氣候恢復力的發展道路已成為全球性共識,掀起了一場經濟
綠色轉型“風暴”。而與之相伴誕生的
綠色金融也成為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抹亮色。
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巴黎協定》,承諾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努力將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這一協議的達成也標志著全球經濟活動開始向綠色、低碳、可持續轉型。此后6年間,各國不斷推出新政策、加大投入,為經濟綠色轉型做出努力。目前,經濟綠色轉型已是大勢所趨,金融可在其中發揮重要推動作用。在此背景下,專門針對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項目進行投資的綠色金融應運而生。
就區域而言,西方發達國家目前仍走在綠色金融發展的前列。早在2003年,花旗銀行、巴克萊銀行、荷蘭銀行、西德意志州立銀行等10家銀行就宣布實行赤道原則。之后社會責任投資(SRI)以及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等理念成為投資領域流行趨勢,逐步將環境責任納入投資考量。通過市場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的不斷推動,國際社會對于發展綠色金融達成共識。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歐洲存量綠債規模位列全球首位,達8916億美元,占全球總發行量的52%。緊隨其后的便是亞洲,2021年存量綠債規模達3211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20%。北美洲排名第三位,存量綠債余額為2159億美元,占比為13%。這三大洲合計占比89%,成推動全球綠債市場發展的主力軍。
歐洲是
綠色債券發行的先鋒。歐盟是最早發起綠色金融運動的經濟體,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運行時間最長、參與國家最多以及成熟度最高的
碳交易市場。與此同時,歐盟在綠色標準制定、金融運行監管、市場機制設計等方面領先于全球,為推動國際綠色金融步入系統化、制度化軌道發揮了積極的示范作用。據了解,德國等歐洲國家都已經陸續發布了國家
綠色債券。此外,針對疫情下歐洲金融市場壓力增大的困境,歐盟計劃在下一階段設立多個特別基金,支持綠色科技創新。
在亞洲,中國的綠色金融市場規模最大。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表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信貸市場和全球第二大的綠色債券市場。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中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已經接近16萬億元,同比增長33%,存量規模居全球第一位。2021年,中國境內綠色債券發行量超過了6000億元,同比增長180%,余額達到1.1萬億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進一步增加至20.9萬億元,同比增長41.4%;綠色債券存量規模逾1.26萬億元,均居全球前列。
中國始終是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倡導者和引領者。在全球層面,在中國的倡議下,二十國集團(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于2016年正式成立,G20峰會發布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公報》首次將綠色金融寫入其中。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發表的《2016年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明確了綠色金融的定義、目的和范圍,識別了綠色金融面臨的挑戰,還提出了推動全球發展綠色金融的7個選項,成為國際綠色金融領域的指導性文件。
在國家層面上,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其中,要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
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目前,我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建設正在穩步推進。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環境信息披露、激勵約束機制、產品與市場體系、國際合作等綠色金融“五大支柱”初步確立。同時,包括資源配置、風險防范、
價格發現的“三大功能”已日益完善。
有基礎還要提質量,政策鼓勵推動產品創新,是我國綠色金融快速發展的另一助力。近年來,我國穩步推進綠色金融產品創新,金融產品日漸豐富,市場供給結構進一步優化。目前,我國已經形成涵蓋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托以及
碳金融產品等多層次的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全國
碳市場的潛力、空間比較大,從長遠看,可開發碳資產相關的衍生產品或掛鉤產品,進一步豐富金融資產投資產品,更好滿足風險管理需要。”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說。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