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投資機構看好自愿
碳市場的前景,認為“自愿行動”應該成為減排的新常態。業內普遍認為,自愿
碳市場是一個低成本、高收益、高效率的制度設計,不僅能降低企業成本,還可以促進
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全球自愿碳市場發展最為強勁的地區是亞洲。我國的強制配額交易和自愿減排交易幾乎同步啟動。
全球范圍內,自愿碳市場的“自愿”意向愈發強烈,企業減排需求持續增加,直接推動自愿
碳信用額年需求出現爆炸式增長。根據減排的強制性屬性和自愿性屬性,碳市場主要分為強制碳市場和自愿碳市場,一般來講自愿碳市場的項目主要是“風光”電力等
綠色項目以及頗受爭議的碳抵消、
碳匯和捕集利用與封存(
CCUS)等低碳項目。
盡管碳抵消、碳匯存在一定的“漂綠”問題,但這并沒有影響自愿碳市場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中占據的重要地位,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投資機構看好自愿碳市場的融資前景,并認為“自愿行動”應該成為減排的新常態。業內認為,自愿碳市場是低成本、高效率的
碳金融工具,對于減排壓力大、經濟實力有限、環保意愿不足的經濟體而言,是推進減排的有效方式。
可擴大減排溢出效應
全球自愿碳市場規模仍然很小且發展處于初始階段,但其可以擴大全球氣候行動的溢出效應,吸引更多希望獲得碳信用額的投資者。
日前,英國商業林地開發投資公司Foresight成為首家獲得倫敦證交所自愿碳市場標簽的公司,將在2023年利用自愿碳市場為其減排項目籌集更多資金。據悉,參與倫敦證交所自愿碳市場的綠色項目開發者,可以將籌集資本用于減排項目,而作為投資回報,企業和股東可以獲得碳信用額度,代替現金股息。
《華爾街日報》指出,自愿碳市場的特點之一就是“自愿”,可以在強制性碳市場之外發揮作用,使企業、機構或個人能夠在自愿的基礎上購買碳信用,而不是出于合規目的。
眼下,圍繞
碳交易展開的“自愿行動”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頻繁。美國保險巨頭威達信(Marsh)日前宣布,美國客戶可以自由選擇用碳信用額支付部分費用,將其轉移到美國銀行,美國銀行再將碳信用額的現金價值支付給威達信。
值得一提的是,港交所于2022年10月推出的全新國際碳市場Core Climate,可謂自愿碳市場的一個全新標桿。Core Climate致力于推動自愿減排市場發展,主要在亞洲及其他地區提供有效和透明的自愿碳信用額和碳工具交易。
Core Climate上線僅4周就促成超過20名參與者完成超40宗交易,涉及約40萬噸碳信用額,提供的所有項目均獲得全球最大碳信用認證機構Verra的驗證。
截至目前,Core Climate運營良好,擁有超過20家來自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以及國際不同行業機構參與,包括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電投集團
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等。
我國擁有龐大供給
業內普遍認為,自愿碳市場是一個低成本、高收益、高效率的制度設計,除了降低控排企業的成本,還可以間接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國際市場研究機構“研究與市場”指出,2019年以來,林業和土地利用項目數量急劇增加,其中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植樹造林和再造林項目在2019-2021年間出現大幅增長。
全球自愿碳市場發展最為強勁的地區是亞洲,2021年亞洲貢獻了最多的自愿碳信用額度。拉美地區對自愿碳市場的建設和參與度也頗高,隨著該地區多國鼓勵CCUS等低碳技術,該地區有望在未來幾年成為高質量自愿碳信用額的主要供給方。
我國的強制配額交易和自愿減排交易幾乎同步啟動,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而自愿減排市場則處于調整和起步階段。對此,
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
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梅德文指出,國際社會正在構建統一、透明、具備流動性的國際自愿碳市場,而且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需求。鑒于中國具備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體系,事實上已經形成了巨大的自愿碳市場的碳信用的供給。
如何將中國巨大的自愿碳信用供給與國際上最大的自愿碳信用需求結合起來是一個挑戰。梅德文建議,建設更加金融化、更加國際化的自愿碳市場交易
平臺,從而把供給和需求連接起來,以獲得國際碳市場的話語權與定價權。
研究與市場預計,到2027年全球自愿碳市場價值將從2021年的約20.0485億美元增至171.1億美元,2022至2027年間的復合年均增長率高達42.91%。到2027年全球自愿碳市場的碳信用額交易量有望從2021年的2.981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增至6.785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2022至2027年間的復合年均增長率約為14.69%。
根據國際自愿減排市場規?;ぷ鹘M預測,到2030年,全球自愿碳市場價值有望達到300億至500億美元。
亟需透明化標準化
自愿碳市場發展勢頭強勁的同時,對碳信用額供應的擔憂也在增加。“最早2028年,自愿碳信用額供應就會出現短缺。”Foresight集團董事總經理、理查德·凱利表示。
供應缺口不斷擴大和碳自愿市場的“自由運營”存在很大關系。英國自愿碳市場評級機構BeZero Carbon指出,自愿碳市場是一個不透明的、分散的和復雜的市場,缺乏監管和既定標準,這導致大量碳信用額度面臨交付不足的風險。該機構調查發現,在其跟蹤的208個項目中,20%的項目存在實際發放信用額度不足預期總量一半的情況。
惠譽國際指出,隨著
價格、透明度和監管的上升,自愿碳市場會對資產負債表產生實質性影響,并給買家帶來一些風險。截至目前,自愿碳信用額度的
價格仍然遠低于強制性排放交易價格,這是因為有大量質量有問題的項目在供應碳信用而且實施的標準往往不嚴格。
碳項目開發商VNV Advisory聯合創始人桑迪普·羅伊·喬杜里表示,自愿碳市場應該有一些“軟監管”,可以通過指導的形式出現,以確保產生的碳信用具有透明性和完整性,并真正反映單位碳排放的抵消情況,這能夠確保自愿碳市場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項目開發商生產碳信用額所依據的標準需要明確,否則缺乏監管的自愿碳市場的‘漂綠’問題可能比強制碳市場更嚴重、更泛濫。”
花旗銀行董事總經理兼總法律顧問貝琳達·艾靈頓也認為,制定標準來確保自愿碳市場的碳信用額度的質量及其參數十分有必要。雖然標準化會提高成本,但卻能夠保證優質的碳信用額,從而極大地避免“漂綠”行為。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