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業亟待綠色轉型
在這一背景下,高碳能源占主導的煤炭行業可謂首當其沖。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全球能源回顧:2021碳排放》報告,2021年全球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363億噸,其中煤炭使用產生的碳排放達到153億噸,占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2%。2021年我國碳排放達到119億噸,煤炭利用導致的碳排放占據我國碳排放總量的69%,是主要的碳排放來源。
從長期來看,隨著
新能源技術不斷突破,煤炭的主體能源地位將被取代。根據相關
論文預測,到2030年左右,集中式光伏+儲能將實現發電側平價;到2035年末期,氫能-路面交通實現平價,非電公路交通領域平穩清潔過渡。屆時,煤電、甚至非電領域的煤炭應用將遭到較大沖擊。據測算,2035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將達到36%,煤炭的占比將下降到35%左右,但將失去主體地位。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總體來看,全國碳排放交易管理進一步明確對煤炭企業影響最大,而煤炭行業的核心問題依然是供需關系。
春節過后,有消息稱,煤炭主產地山西省發布《關于開展煤礦“三超”和隱蔽工作面專項整治的通知》,省內部分礦企已下發減產要求,潞安集團、山煤國際分別計劃減產1700萬噸、800萬噸。
在傳聞的持續發酵下,焦煤
價格出現大幅波動。Wind數據顯示,龍年開盤至今,煤炭ETF累計上漲5.83%、煤炭指數累計上漲6.09%。
2月27日,《國際金融報》記者分別致電潞安環能證券部、山煤國際證券部進行求證,潞安環能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尚未接到正式減產通知,不確定集團總部是否計劃減產;山煤國際相關負責人表示,減產傳言并不屬實。
此外,記者還向多方求證了這一消息,晉控電力證券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減產傳聞是假的;一位券商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傳聞并不存在,目前煤炭供給量的減少主要與冬季供暖逐步結束有關。
盡管減產消息是假,但依然暴露出市場對于煤炭供應量的關注。進入2024年以來,煤炭需求跟漲,煤炭板塊的市場熱度不斷升溫,陜西煤業、中國神華實現多日大幅上漲。據國信期貨分析,從季節性角度來看,春節之后,煤礦陸續開工復產,到3月將迎來全面復產,國內煤炭供應逐步恢復。
在“雙碳”目標下,煤炭企業還面臨著綠色轉型的重任。林伯強指出,資源稟賦限制及新能源尚未替代傳統能源的背景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對于煤炭企業來說,低
碳減排任務迫在眉睫,仍需通過發展
清潔能源、改善能源結構進行長期發展。
目前,大多數煤炭集團已經開始布局新能源業務,包括綠電、氫能及高端新材料等多個領域。2月23日,華亭煤業集團公司與甘肅平涼市靜寧縣人民政府簽約裝機容量達40萬千瓦的風電項目,標志著該縣首個風電項目正式落地。據介紹,該項目估算投資30億元,規劃建設靜寧東、靜寧西兩個20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加大靜寧縣發電供暖用煤保障力度。
1月5日,中煤平朔集團公司公告稱,中煤平朔采煤沉陷區60萬千瓦離網式可再生能源制氫一期項目(綠氫耦合煤化工部分)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需進行公眾參與公示工作。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包括60萬千瓦光伏發電系統、制氫系統及配套供配電系統等。項目建成后將授牌“國家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將是中煤集團首個國家級大型新能源基地項目。
公告顯示,中煤平朔采煤沉陷區60萬千瓦離網式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光伏場區選址位于平朔集團露天礦采煤沉陷、回填治理區,實現礦山復墾綠化與新能源融合發展。光伏發電將全部用于離網制氫,主要用于耦合平朔集團煤化工項目綠氫需求,助力煤化工降碳減排、綠色發展。
此前,據山西陽煤千軍汽車部件有限責任公司披露,公司新能源部件智造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中,項目根據不同產品的規模及特點分別采用重力、高壓、低壓鑄造生產工藝進行鑄件毛坯的生產。項目負責人韓超表示,該項目預計將于今年5月左右正式投產。
林伯強提示稱,新能源項目的開展,往往受到盈利問題制約,不少煤炭企業并不愿意分出成本來進行相關建設。同時,煤炭企業布局新能源賽道屬于跨界舉動,需警惕經營風險。
2023年12月29日晚間,山煤國際發布關于終止高效異質結(HJT)太陽能電池產業化一期3GW項目的公告。根據公司此前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的公告,預計一期項目投資金額約318,878萬元人民幣。
另有業內人士表示,煤炭企業實現減排需要通過降低高碳能源、增加清潔能源、發展減碳技術等措施,在提高成本的情況下,價格重心或相應略有抬升;但相應的也會抬高行業準入門檻,煤炭以及相關投資會出現下降,在地方政府調控能力增強情況下,會進一步加快行業的整合重組,行業集中度增加,伴隨著大型國有企業話語權的提高,雖然供應彈性會逐漸下降,但也將減少惡性競爭的局面。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