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
綠色電力的廣泛使用正在悄然改變著城市生產生活。
從
新能源汽車普及到城市充電樁布局,從園區企業用電用能轉型到村民生活用電變化……連日來,記者在采訪天津打造能源革命先鋒城市過程中,深切感受到使用
新能源的“濃濃綠意”。
今年7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提出“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天津又是如何推進綠電應用場景創新?你我的工作生活有了哪些變化?……記者走進綠電消費端,一探究竟。
城市充電網絡怎么建?
“師傅,您看!這輛車剩余電量不到9%,咱們的直流快充樁可以180千瓦超大功率充電,電池充滿用不了半小時。”
“現在正是用電高峰時段,電價最高。我們分析,車主來充電,是因為電池電量實在太低,又急著用車……”
查看充電設施、檢測設備、分析充電樁電子屏顯示數據……冬日,上午不到10點,在濱海新區于家堡雙碳創新充電站,國網天津濱海公司營銷部工作人員魏顯鑒和李少雄跟著他們的“師傅”——“時代楷模”“改革先鋒”、國網天津濱海供電公司運檢部配電運檢室配電搶修班班長張黎明正在巡檢。
“能源革命既是宏觀的、系統性的,又與生活息息相關。”張黎明向記者介紹說。
于家堡雙碳創新充電站今年7月投入使用,緊鄰濱海新區文化中心,共建設77個充電車位,可輻射交通樞紐、商業廣場及周圍10余個居民住宅區,預計年充電量將超過200萬千瓦時,每年可減少
碳排放2500噸。
“智能充電給駕車來濱海‘網紅圖書館’‘網紅科技館’的人提供了便利。”魏顯鑒說,“晚上低谷電價時段,這個充電站的充電樁使用率很高,能達到70%,附近社區居民也愿意把車停在這里充電。”
張黎明帶著記者來到充電站內的“黎明創新區”,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自己參與研發的充電發明產品。這幾年,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大背景下,這位“搶修班師傅”也在向“電創客”轉型,帶領團隊先后申報技術革新成果500余項。
“‘實踐出真知’是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視察濱海新區時,對我們一線電力工人創新成果的肯定,更是一種沉甸甸的鞭策!”張黎明說,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看到的帶電作業機器人等實現了產業化落地,可以代替人工從事10千伏帶電作業,有力保障了帶電作業人員人身安全,目前已在全國21個省份推廣應用超過5.7萬次。
根據張黎明團隊的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創新成果,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制定了首個國際標準《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導則》。
“要為綠色出行充電、為美好生活充電,電力產業工人自身也要‘充電提能’。”近來,張黎明帶隊研發的自動充電機器人、自動送電機器人、移動共享充電樁、共享能源箱等,都是針對日常檢測維修中發現的問題,開展分析研發,進而形成創新成果。
在充電站一隅,一臺特殊的充電樁格外吸引人,與傳統充電樁不同,其由跨越4個車位的龍門架、終端掃碼付費設備和一個“卷尺”樣的充電槍組成,而“卷尺”充電槍也不再是固定式,而是能夠在龍門架上來回滑動的移動式,龍門架橫跨區域,哪臺車需要充電,它就能滑到哪。
“這幾年,能源轉型的步伐太快了,而我們的研發腳步從來沒有停頓過。”張黎明手指著這臺移動共享充電樁說:“這項研發成果通過較少的充電樁,服務較多的車輛,特別受歡迎,為老舊小區充電難、建樁難等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目前該創新成果已在濱海新區惠陽里、紅霞里等多個小區建成投用。”
新能源的廣泛使用,正在潤物無聲地改變城市、改變生活。
“國網天津電力建成城市中心區0.9千米、市區3千米、郊區5千米的充電服務圈,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域、車樁匹配、適度超前的骨干充電網絡,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國網電動汽車服務(天津)有限公司建設運營部主任趙迎春介紹說。
《天津市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市汽車總產量比重達到45%。《天津市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實施方案》則提出,到2030年,力爭全市新增各類充電樁不少于10萬臺,車樁比處于全國主要城市前列。
新型充電網絡將如何與綠色出行需求相適應?
“當前電動汽車在天津區域的分布存在城區為主、廣域流動特性。遵循電動汽車運行規律和充電需求,天津地區充電基礎設施總體呈區域集中、廣泛分布特點。公共充電設施選址綜合考慮城市發展布局和場地資源,以用戶使用便捷為導向,兼顧停車方便性、停車場容量等因素。”趙迎春這樣解答。
“一般鄉鎮、過境高速、電動公交、4A級以上景區充電站點全覆蓋。”趙迎春透露,截至目前,國網天津電力運營充電站已達1608座,擁有充電樁11981臺。到2025年,天津地區將基本建成以大型綜合性充電場站為支點、以主干交通網沿線和區域中心點位中型充電場站為骨架、以分散式小型場站為輻射的充電基礎設施網絡,更好滿足充電需求。
“‘實踐出真知’,實踐也會得出‘正解’。創新就是不斷地摸索前行,有的時候研發會走在應用的前頭,比如自動送電機器人上路等問題。”張黎明說,“關鍵還是要拓展更大范圍的應用場景,在實踐中找到新的辦法。”
企業用電用能怎么“轉”?
“綠電消費給用電創新、用能創新帶來很大空間,我們在一線感受很深。”冬日的午后,記者跟隨國網天津寶坻公司大白莊供電服務中心主任徐向陽走進了寶坻區九園工業園。
“看,我們企業的大‘充電寶’!目前,這里是全市最大的用戶側儲能項目,在華北地區也位居前列。”在天津東皋膜技術有限公司廠區內,設備部副部長楊振寧向記者介紹著企業自建儲能項目情況,“企業投資建設的總裝機容量2.086萬千瓦時儲能電站項目,7套儲能方艙及配套設備已經組裝完成。”
“一個月大約可以節約60萬元,對企業來講這也是不小的數字,一年大概能節約700萬元用電成本。”楊振寧所說的儲能電站“充電寶”是企業采取的削峰填谷用電方式。
東皋膜主要從事鋰電池隔膜制作,是國內知名新能源汽車企業的重要合作伙伴。楊振寧說:“企業最重要的成本消耗就是用電。我們自身也在深耕新能源領域,有強烈的綠色低碳、節能降耗生產意愿。企業投資新建的0.317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已經在今年7月份投產發電。另外,我們正在規劃建設風力發電,到時企業自身將會實現風光儲一體。”
同一園區內還有企業自建的“暖寶寶”。這個冬天,天津市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空壓機余熱回收利用”改造項目已經投入使用。
“用新增的10臺熱轉換器代替輔助降溫設備,吸收空氣壓縮機產生的70至80攝氏度高溫余熱,為暖氣管道的循環水進行加熱。”企業工程部電氣工程師潘軍介紹。
天津貝特瑞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為一體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主要產品為應用于動力、儲能電池和消費電子產品等領域的中間相炭微球、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無定形碳等系列產品。
徐向陽說:“企業生產線24小時作業,熱源穩定,不僅可以滿足廠區600人的冬季供暖,還能為員工提供全年的洗澡熱水。僅此一項,企業每年可節約1000多噸標煤,同時減排二氧化碳超過2000噸。”
“企業增容及儲能項目入網的難點是沒有現成經驗。因為是全市首個
案例,一切都是新問題。”徐向陽向記者介紹,“就拿‘充電寶’來說吧,如何優化方案,我們真的動了一番腦筋,把最早的每日‘一充一放’方案進一步優化為‘兩充兩放’,讓削峰填谷、降低成本的效益釋放出來。”
“此外,企業內既有建筑設施安排得已經比較滿,功率、選點、監控等細節都要經過反復論證,目的是確保安全使用。”徐向陽說,“經過這番探索,我們形成了工作經驗,也帶動了入園企業。天津盛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規劃自建儲能項目。”
“九園工業園內的動力電池主題園區,已經形成了集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鋰電池隔膜紙、固態電池制造、廢舊鋰電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于一體的產業鏈條。園區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意愿很高,示范效應正在釋放。” 天津市九園工貿有限公司產業運行部副部長劉智偉說。
農村用電怎么使?
同樣是潮白新河之畔,在距九園工業園僅12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村落——寶坻區黃莊鎮小辛碼頭村。曾經,這里是運糧碼頭,而如今,這里已經成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身處小辛碼頭村東側小橋向北望去,幾臺高高的風機緩緩轉動著碩大的葉片,這里風電入網、車網互動充電樁部署、“光伏+儲能”模式應用……作為國網天津電力“一園一村”項目中的村級示范,這座“千年古渡”已經成為天津綠電第一村。
“真想不到,咱家的電竟然是‘大風刮來的’。”村民孫立明望著窗外不遠處轉動的白色“大風車”感慨。
孫立明用的“綠電”來源于大唐中電天銳3萬千瓦風電項目,作為寶坻區首個投運的風能發電項目,10臺0.3萬千瓦風力發電機組按年利用2500小時計算,年發電可達0.75億千瓦時。根據測算,小辛碼頭村按使用風電55萬千瓦時/年計算,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46噸。
小辛碼頭村2018年在寶坻區率先完成“煤改電”,實現電采暖,從告別燃煤燒柴到實現風電入戶,孫立明一家感受著新能源、新技術、新服務帶來的新變化。
前幾日冷得出奇。國網天津寶坻供電公司林亭口供電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不間斷深入小辛碼頭村各農家院,開展專項用電檢查,保障供暖設備零缺陷運行,守護“煤改電”用戶家中的溫暖。
“你看,現在村里家家戶戶用空氣源熱泵采暖,這兩天外邊這么冷,也不用黑天半夜起來燒煤了。”一名經營農家院的農戶告訴記者,這兩年,隨著“煤改電”逐漸推廣,現在村里干凈了,游客也多了。
來小辛碼頭村的游客能享受“綠電”出游了。
村子東邊的停車場旁有一座新能源汽車充電站,站內建有兩排光伏車棚,安裝了8臺充電樁,其中4臺為車網互動充電樁。
國網天津寶坻公司營銷部綜合能源技術管理專責李睿鵬估算,8臺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每年可助力減少燃油消耗3.62萬升。而按照每年提供充電服務2000次、充電量5.3萬千瓦時計算,4臺車網互動充電樁每年可減少燃油消耗2.13萬升、減排二氧化碳約50噸。
不止于此,小辛碼頭村88戶村民更是用上了“智慧電”。
“就僅僅是改變了熱水器加熱模式,用電量就降下來了。”別看是冬天,已經過了旅游旺季,小辛碼頭村三十三號農家院醇香閣的小院里,依然有游客三五成群,打牌休閑。到了飯點,老板洪年在門口廚房燉著大鍋魚,臉上綻開了笑容。
洪年口中的“改變熱水器加熱模式”,其實是在11月初,國網寶坻電力營銷部計量室負責智能用電分析的專員王昊川提出的用電建議。今年9月開始,國網天津寶坻公司在小辛碼頭村村民家的電表箱里“入駐”了130個“智能用電分析儀”,對用戶家中用電情況和用電習慣進行觀測、分析,通過不同家用電器的用電波形“揪出”用電大戶。
記者看到,在洪年經營的農家院門口的電表箱里,一個還很新的藍色長方形小盒子連入電表,盒子上閃爍著綠光。王昊川說:“這個藍盒子就是‘智能用電分析儀’。”
經過兩個月的數據采集和觀測,王昊川發現,三十三號農家院醇香閣9月日用電量在150度左右,10月日用電量120度左右。
“根據9月、10月分項負荷用電清單,可以看出,洪年家用電較多的負荷分別為:電熱水器占37.73%、空調占14.82%、電熱類占3.36%、電機驅動類占3.86%、冰箱占1.9%。”王昊川介紹。
“您可以改變電熱水器的常開模式,速熱電熱水器能很快加溫,在需要使用時提前打開,結束后及時關閉,可以降低電量,節約電費。”王昊川向洪年建議說。
采納了王昊川的建議,11月,洪年家的電熱水器用電負荷占比就下降到27.69%。
“這個小藍盒子還真‘機靈’。”洪年看著自家門外的“智能用電分析儀”念叨著。
寶坻區是涉農區,但將“雙碳”作為發展新賽道,全力推動“雙碳”先行示范區建設。最近,“一園一村”成果入選中國工業與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案例集,獲評中國企業培訓最佳學習項目。
小辛碼頭村低碳鄉村生活場景初具規模,實現鄉村“
碳匯”
試點運營。眼下,李宦莊、小辛碼頭等村打造集屋頂光伏、全電廚房、智能用電分析等低碳元素于一體的低碳民宿示范項目正在醞釀之中。
未來,農電將更“綠色”。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