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已經將其作為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金融科技因其擴大氣候融資的潛力而被確定為 G20 可持續金融研究小組下的三個主要研究課題之一。隨著
碳交易市場的啟動運行以及多項關于 ESG 信息披露的政策要求出臺,金融與氣候生態治理的聯系日益緊密,金融科技在氣候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應用也逐步走到臺前。
11月30日,2022全球科技影響力投資大會氣候發展
論壇在海南海口召開。在本次
論壇的氣侯金融科技創新分論壇上,妙盈科技涂鑒彧表示,
碳管理服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包括碳核算和云上的數據管理等,幫助企業了解怎樣真正地驗證這些
碳配額和
碳信用。截止2020年底,這個市場規模已經有95億美元,預計2028年市場超過140億美元。
以下為涂鑒彧的演講實錄:
涂鑒彧:非常感謝分享了國際和國內
碳市場的發展情況,金融科技如何賦能市場(發展),以及
碳市場交易方的資本布局。
首先,碳市場分兩類,一個是強制碳市場,一個是自愿碳市場。強制碳市場的交易量,大于自愿碳市場。我們再看一下,全世界的碳市場。比如按照交易量和交易額來看,大概排位是什么樣。目前,歐洲的碳市場無人能及,交易量、交易額上都是全世界最大。如果按照交易量來看,中國在全世界排第三,但按照交易額來看,中國可能排到全世界第五或者第六。
這里我們用歐盟的
碳價看看碳市場的發展經歷了哪些事件。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是對碳市場非常了解的氣侯
專家。比如在第二階段,比如歐債大量
CDM導致配額過剩,其實在2017年之后
碳價有一個緩慢的回升,尤其是歐盟的碳價。我們認為國際碳市場處于第四階段。
接下來我們把強制碳市場和自愿碳市場分開。在強制碳市場有美國的CCX和ICE,在這里就不贅述了。其實,強制碳市場有一個特性,就是很多的強制性碳市場交易所,實際上都是大宗物品的交易所轉變而來的。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國的強制碳市場的特殊性。2021年上海成立了碳交易所,我們國內區域的碳交易已經進行了多年的
試點。但實際上我們控排行業在中國現在只有電力行業,當然今年擴充到更多的行業。我們看到,在歐洲除了電力,高耗能的工業領域都參與控排強制交易市場了。
另外,在交易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歐洲的強制碳市場都可以進行交易,但是我們國內的碳市場只允許
履約方(參與交易)。我們再看看歐洲的交易,從2020年至今,歐洲的碳配額上漲了300%。
綠色法案和政策落實,非常有助與提升碳市場參與信心。我們公司的研究團隊也看了很多的市場的分析,整體來說,大家都很樂觀地估計,歐洲的碳價由每噸80歐元上漲到230歐元。總體來說,我們自愿碳市場,每一個市場都在進行很多交易的嘗試。
根據國際自愿碳市場工作組的預測,到2030年全球碳交易需求增長15倍以上,到2050年增長會有100倍。自愿減排的碳交易很少受到監管,像新加坡、香港這樣傳統的金融中心在監管方面已經比較成熟,這也是他們能夠加快推動自愿減排交易落地的原因。這里我剛才講到自愿碳信用的交易額,總體來講累計交易額不過60億美元。在東亞和東南亞,碳信用的發行量很大。但從2020年后,碳市場的發行量遠遠超過了注銷量,也是因為碳的項目的開發變多,同時有很多的買方機構在市場上囤貨。
我們再看按行業劃分,其實林業和可再生能源占了碳信用發行量的最大頭。
最后,我想跟大家提一下,有很多不同的碳信用,實際上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是我們在市場上跟
買賣方交流下來,買方最喜歡的項目。另外,我分享一下,中國跟印度占VCS的將近一半。所以,中國、印度以及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大的減排量發行的市場。其實,基于碳配額和碳信用,有很多不同的金融產品,比如一級市場的碳配額分配、分發等等,我們在其他的一些金融市場,比如有資產管理,還有碳融資,圍繞碳配額和碳信用,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品、金融市場也都發展起來了。后面我就不一一跟大家過了。順便說一下,其實碳管理服務,也就是怎么樣去真正地驗證這些碳配額和碳信用,也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它包括碳核算和云上的數據管理等等。截止2020年底,這個市場規模已經有95億美元,預計2028年市場超過140億美元。
碳市場是非常復雜的市場,有很多不同的機構,在資本端,投資銀行,金融機構等都已經參與到碳市場中。比如基金、信托、保險,其實都在國際和國內都在行動起來。
再分享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在天眼查看企業注冊,可以看到資本加速入局中國碳市場。過去的一年內將近3000多家的公司都注冊了
碳排放的相關企業。
最后,我總結一下剛才說的,海外強制碳市場的發展較早,市場波動性好,機制健全。碳信用市場中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受到更多的追捧。進一步健全中國的碳交易市場機制,也對我們中國碳市場的發展有非常大的作用。最后再介紹一下我們公司妙盈科技。作為一家可持續發展技術服務商,妙盈科技在
北京、上海、香港和新加坡設有分支機構,致力于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解決金融機構、企業、政府和個人面臨的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
碳中和以及社會責任方面的挑戰。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