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首屆西部國際
碳中和技術成果博覽會暨企業家高峰
論壇在重慶開幕。那么,近年來,重慶在
碳中和、碳達峰工作上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余國東在博覽會現場接受重慶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三五”期間,全市碳強度累計下降21.9%,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19.5%任務,下降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8%)。全市能源消費總量累計增長1124萬噸標準煤,低于國家下達的增長1660萬噸的控制目標,能耗強度累計下降19.4%,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16%任務。
“全市產業結構由‘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加速轉型,第三產業占比從2010年的36.4%上升到2020年的52.8%。”余國東說,近年來,重慶工業結構不斷優化,以智能化、
綠色化為引領,推動六大高耗能行業降本增效和轉型升級,在淘汰落后產能專項行動中,超額完成“去產能”目標任務。與此同時,戰略性新興制造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
新能源汽車產業、生物產業、新材料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36.3%、7.5%、12.3%和6.5%。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全市煤炭、天然氣、油料占總能源消費的比重分別從68.3%、10.5%、10.4%優化為45.8%、15.7%、15.8%,燃煤減量替代成效顯著。全市
清潔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140萬千瓦,占全市電力總裝機的43.7%,兩江燃機二期、豐都栗子灣抽水蓄能等大型
清潔能源項目開工建設,川電入渝、疆電入渝取得積極進展,新增風、光等新能源裝機規模超30萬千瓦,可再生能源配置不斷優化。
截至2022年底,重慶
碳市場累計成交
碳排放權近4000萬噸、8.35億元。作為西部唯一出資參與全國
碳市場聯建的省市,重慶共有30家發電企業納入全國市場,有序推動開展
履約工作。深化碳市場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平臺的有機融通,建成上線目前全國唯一一個涵蓋碳
履約、碳中和、碳普惠的“碳惠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平臺。截至2022年底,全市核證自愿減排量(CQCER)累計登記155萬噸,交易323萬噸、7785萬元。
在此基礎上,重慶加強機制體制創新,成立重慶市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中心,推動環境資源市場向縱深發展。加強制度融合創新,在全國率先建立碳排放管理納入環評和排污許可制度,近50份規劃和項目環評開展碳評,20余家火電、水泥企業碳排放納入排污許可證管理。
此外,重慶加快推動近零碳園區
試點創建,已制定方案、細化規則,為做好低碳城市
試點、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等試點工作積累經驗;加快推動全市域“無廢城市”建設和川渝“無廢城市”共建,著力構建“監管、制度、技術、市場、全民共建”等五大體系,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化、利用資源化和處置無害化水平;加快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在全國各省市中,唯一全域獲批創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兩江新區入選國家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名單(全國共23個地方);建成氣候投融資項目庫,注冊企業14780家,入庫項目344個,涉及融資意向3378億元。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