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轉型關鍵階段,信托行業如何渡過“陣痛期”,擺脫傳統路徑依賴,轉向新的發展模式,是業內一直關注的問題。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在ESG助力信托業繪制新藍圖——信托業高質量發展
論壇上了解到,中國信托業協會今年正在推進新修訂《
綠色信托指引》及配套文件。中國信托業協會黨委委員、專職副會長陳教俠在會上表示,此舉旨在引導和推動全行業深入實踐
綠色金融,踐行ESG管理理念,助推行業高質量轉型發展。
但在當下,新三分類(資產服務信托、資產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下的信托行業仍面臨多重考驗。不少業內人士普遍認為,ESG理念將會深刻影響信托行業發展,但在制度方面還存在諸多瓶頸,需要監管部門以及頭部機構共同努力探索、突破。
擺脫傳統路徑并不容易
近期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其中提到,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
陳教俠指出,信托行業作為連接資本和實體經濟的重要橋梁,需要進一步大力發展綠色信托,積極布局國家支持的關鍵領域,尤其是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撐力度。
“信托公司需要狠下決心,擺脫傳統路徑依賴,找準角色定位,充分發揮信托的資產配置功能、財富管理功能以及社會服務功能,回歸信托本源,重構業務邏輯,重塑業務結構。”陳教俠稱,信托三分類的出臺,標志著信托業務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目前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踐行ESG理念絕不能停留于空談。
但從信托公司經營情況來看,盡管資產規模已經止跌回升,但盈利“陣痛”仍在。中誠信托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52家可比信托公司(未經審計數據)平均實現營業收入6.15億元,較2023年同期減少2.02億元,同比下降24.72%;平均實現利潤總額、凈利潤分別為4.04億元和3.23億元,較2023年同期分別減少1.88億元和1.38億元,同比降幅分別為31.72%和29.91%。如剔除上海信托比較基數較大的影響,可比信托公司平均營收、凈利潤同比降幅收窄至9.33%、9.87%,但機構間分化明顯。
上述報告指出,上半年信托公司經營依然承壓,部分公司業績波動較大,是受到國內外經濟環境、資本市場等多方面影響。其中在信托業務方面,一方面是因為傳統業務發展空間受限,另一方面是創新轉型業務費率下行。
五礦信托在上述論壇上發布的《ESG理念重塑信托行業未來》(下稱《報告》)也顯示,短期內,信托公司的轉型之路還面臨著許多挑戰。
首先,從構筑市場競爭力角度來看,長期以來,信托公司的主營業務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存在重疊,業務模式的創新性和獨特性不足,缺乏清晰的市場定位和產品創新;信托公司內部業務同質化現象明顯,未能充分利用自身特有優勢進行差異化競爭,存在缺乏產品創新性、產品設計易于復制、資金運用方式相似且投向集中等問題。
“傳統業務模式的清理與調整,對信托公司構成了直接的業務壓力,要求信托公司在業務結構和戰略導向上做出重大調整,以適應新的監管環境和市場需求。”《報告》指出。
其次,從信托制度建設角度來看,目前,我國信托制度尚不健全,使回歸本源業務受阻,信托制度優勢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報告》提到,信托財產登記、過戶和稅收等制度欠缺或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易成本,也部分制約了股權、不動產等財產權信托業務和慈善信托業務的開展。
再次,從風險管理角度來看,市場波動、行業周期性波動以及資產
價格的不確定性等加劇了行業面臨的市場風險,同時隨著監管政策的升級以及信托產品的多樣化,信托風險防范難度增加。《報告》認為,當前,多數信托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迫切需要強化風險管理,以應對多維風險挑戰。
發展綠色信托需要突破多重困境
“高質量發展中的‘可持續’不僅是社會、環境的可持續,也要包括金融自身的可持續,在ESG發展過程中,企業可以探索新的發展道路,既符合大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是未來潛在的市場空間。”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在論壇上表示,信托行業做好“五篇大文章”,優勢在于信托賬戶的風險隔離以及自身專業管理的能力,這是未來利用信托本源的功能。
現行《綠色信托指引》于2019年12月26日經中國信托業協會第四屆會員大會第三次
會議審議通過,其中對綠色信托的定義是指,信托公司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等經濟活動,通過綠色信托貸款、綠色股權投資、
綠色債券投資、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產業基金、綠色公益(慈善)信托等方式提供的信托產品及受托服務。
今年2月,信托業協會發布的《2023年信托業專題研究報告》援引信托業社會責任報告統計數據稱,截至2021年末,信托業存續綠色信托項目為665個,規模為3318億元。另有調研顯示,70%以上信托公司將綠色信托作為重要的戰略業務。
從資金投向來看,截至2022年末,綠色信托投向
清潔能源產業的資金規模為1187.71億元,占比為43.91%;投向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的規模為572.84億元和499.73億元,占比分別為21.18%和18.48%;投向生態保護產業和清潔生產產業的占比分別為9.12%和3.05%。
上述專題報告稱,從業務模式來看,信托業充分發揮信托制度優勢,通過信托貸款、股權投資、資產證券化等方式,持續豐富我國綠色金融的內涵和外延。但面對實現雙碳目標巨大的資金缺口,綠色信托作為金融重要業態,定位和發展路徑都還不清晰、不明確,這嚴重制約信托業服務綠色轉型發展的發力空間。因此,需要完善和拓展綠色信托的政策施展空間,包括各ESG相關行業政策和統一市場的建立,引導和激勵信托公司轉向綠色信托和碳信托業務。
“當前指引僅是原則性的指導意見,在綠色信托展業過程中,仍有大量問題需要規范和明確,例如綠色信托投向的綠色產業范圍和標準、募集資金的使用范圍、信息披露的規范標準、綠色效益的評估等,在行業內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專題報告也提到,要進一步完善綠色信托業務指引。
在
北京ESG研究院學術顧問、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凱看來,當前ESG發展的主要挑戰在于信息披露不健全以及信息不對稱,ESG評價標準和框架不統一,以及ESG的投入與短期收益、長期收益之間的平衡匹配問題。他認為,在市場失靈時,政府要發揮作用,促進ESG數據和
平臺的構建,把數據變成生產力,推動ESG實踐和發展。金融機構和企業方面則要在信息不完備的情況下抓住重大風險點,進行針對性分析和管理。在動態的演化發展中,逐步提出更好的方案。
提到ESG業務的相關風險,華夏理財ESG事業部副總經理鄧文碩談到,一方面是負債端,未來信托行業資金來源趨于分散,個人客戶增多,對ESG關注度不如機構客戶,需要信托企業保持耐心;另一方面,在資產端,標準化的綠色資產不多,綠色產業占GDP整體比重僅為10%。他認為,信托等資管機構可以不必拘泥于“綠色”,而是要在占GDP比重30%~40%的轉型金融中尋找踐行ESG理念的業務空間。同時,由于信托公司在抓資產方面更具優勢,為轉型金融方面的銀信合作創造了新機會。
“如果不能(實現)業務轉化,就不能實現可持續,也背離了ESG的本質。”北京秩鼎技術有限公司CEO劉相峰認為,ESG理念最大的挑戰在于業務有效性,綠色金融本質還是金融,ESG投資本質還是投資,需要有效益的轉化。
他進一步表示,當前信托行業ESG業務轉化突破面臨兩個挑戰:一是投資端業務轉化的驗證需要較長時間,并且比較依賴市場表現,考驗機構持續投入的耐心與能力,相對而言負債端業務轉化創新突破的機會更多;二是當前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披露都還不夠充分,行業協會和頭部機構要先去實踐,能夠給其他機構帶來參考,形成行業發展ESG的正向循環。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