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其道對話MSCI亞太區ESG與氣候研究部主管王曉書
上市公司對于全球實現脫碳目標舉足輕重,MSCI近期調研發現,全球上市公司氣候承諾增加,信息披露水平提升,但是排放還在持續上漲,上市公司將溫度上升限制在1.5°C的全球排放預算份額將在3年多的時間耗盡。上市公司可以如何發力以實現氣候目標?大行其道對話MSCI亞太區ESG與氣候研究部主管王曉書。
第一財經:MSCI最新發布《凈零追蹤報告》,這個報告呈現的主要觀點是什么?針對中國上市上市公司,又有哪些發現?
王曉書:其實主要的觀點總結起來就是,氣候承諾增加,信息披露水平提升,但是排放還在持續上漲。那么我再具體來解釋一下這幾句話。第一從氣候承諾增加這個表現來看,我們看到更多的上市公司開始設立脫碳目標,將近半數的上市公司已經設定了脫碳目標。
第二個,信息披露水平提升,我們可以看到上市公司在我們的研究范疇里面,超過1/3,有大約35%的上市公司目前披露有來自供應商或者客戶以及其產品生產的"范圍3"的排放。但是我想說的是從整體來看,上市公司的減排的激進度和它的進程,與我們希望達到1.5度的世界目標有相當的差距。
因為根據我們的一個估算,其實到2026年的10月,上市公司將耗盡它們將氣候升溫控制在1.5度以內的全球排放預算份額。我們預計今年的上市公司將向大氣層直接排放大約112億噸的"范圍1"的溫室氣體,如果說它們以現在的一個進度和水平持續運作的話,將在本世紀末導致全球升溫2.7度。
對于中國,我們可以看到MSCI中國指數的成份股,對于全球升溫的貢獻大約是3.1度,這是高于全球的2.7度的一個水平,它與新興市場的水平是持平的。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的公司在氣候相關的信息披露上有待進一步提升。在積極的方面,中國公司其實在太陽能、風能,以及一些
新能源產業鏈上的投入和日益占據這些產業鏈的重要地位上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第一財經:我們該怎么去衡量企業的脫碳目標是否合理?
王曉書:一個是去看待目標的全面性,那么我們都知道企業它的
碳排放其實是有"范圍1"、"范圍2"、"范圍3",的不同的范圍的,有的行業它可能自身的運營的過程當中產生的排放并不是很大,那么主要是"范圍1和2",但是它的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的使用當中也許會產生更多的排放,比如說像汽車行業,還有像能源行業,金融行業自身并沒有排放很多的碳,但是金融作為工具和杠桿可能會去撬動市場上更多的企業的
碳排放。
另外從全面性上也包含一個地域覆蓋的全面性,我們也非常關注一個企業它的脫碳目標是不是有進取性,以及這個目標是不是一個非常量化的具體的跟業務關聯的,有具體的行動計劃作為支持。
第一財經:為了真正有效地達到減碳目標,您覺得上市公司還需要在哪些方面改進?如果實施這些措施,產生的結果是什么?
王曉書:企業其實是需要更多去創新,支持在新能源、
綠色科技等等產業相關的技術發展,這是企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另外,我們其實已經看到在發電、能源、地產等,其實碳排最高的行業,恰恰也是在
綠色技術和相關的綠色專利擁有方面表現最為突出的行業,其實這些行業的一個轉型成功影響著全球轉型的進程。
除了這一點之外,我覺得還有一點是供應鏈上下游的協同和管理,比如說汽車生產企業,它可能生產汽車的過程當中并不會產生很多的碳,但是整個汽車它如果是一個高能耗的汽車,或者它不是一個新能源的汽車,它的消費者在整個的使用汽車的生命周期當中可能會排放很多碳,這樣的一個供應鏈協同的效應,也是有效對于全球的降碳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一財經:港交所ESG的標準近年來陸續發布,最新建議強制所有上市公司在ESG報告中披露與氣候相關的信息,以及推出與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的標準相符合的披露要求,2024年生效。您覺得這些標準對于上市公司的影響會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曉書:其實港交所是早在2012年就發布了ESG的報告指引,作為上市公司進行自愿的信息披露的建議。到2016年起,將部分的建議上升至半強制披露的層面,要求實施"不披露就解釋"的原則。到了2019年的5月發布了一個更嚴格的指引的修訂文件。港交所這次提出來和國際的一個標準接軌,其實可以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它可以給資本市場的投資人提供更多的透明度,在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上也有所提升。這樣與國際接軌的一個披露要求,其實會有利于為全球進行資產配置的投資人,提供一個跨地區可比的數據,促進資金的高效流動和綠色資本配置中國公司。
第一財經:您預期未來上市公司落實減排目標,是否將越來越多地影響企業盈利?該如何平衡減排的成本和企業增長?
王曉書:其實減排目標的設定和落實不但不會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如果我們從更長遠的一個觀點來看,隨著新技術發展,企業如果擁有更多的綠色領域的專利,可能會成為企業未來新的業績增長點,這是第一。
第二點,其實企業的碳排放,隨著監管的加強,可能會變成企業的成本,或者是它的一個負債,那么企業如果現在不去很好控制和減少它的話,以后企業就會有更大的壓力。為什么這樣講?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在內地市場上,已經開始了
碳交易的很多
試點的工作,那么這樣的交易機制也為企業的減碳提供了更多市場化的支持。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歐盟也開始去引入碳關稅,那么企業可能在一些國際的交易或者是出口的過程當中,如果你的產品是一個高碳排放的產品,會面臨更多的關稅,那么這些制度或者市場化機制的一個構建,也為企業的減排提供了更多的動力。
與此同時我們其實可以看到金融機構也紛紛在發力,那么不管是
綠色債券的興起,以及現在很多銀行它都會有專門的綠色信貸的專項資金,以及在整個的投融資的過程當中,去管理和平衡自己的貸款組合的整體的碳排放水平。所以說對于一個低碳發展的企業來講,它可能在跟金融機構的對接當中,在獲取貸款和投資的過程當中也會有更多的優勢。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