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擴容信號強烈
開市兩年多,全國碳市場運行平穩。截至去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達到4.4億噸,成交額約249億元。第二個履約周期成交量比第一個履約周期增長了19%,成交額比第一個履約周期增長了89%,參與交易的企業占總數的82%,比第一個履約周期上漲了近50%。
中國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發電、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紙、航空等重點行業,這8個行業占到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目前已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發電行業碳排放占到了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0%以上。
在今年2月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生態環境部每年在全國范圍內對上述重點行業組織開展年度的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工作,也就是除了電力行業之外,其他7個行業雖然沒有納入配額管控,但是其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工作已經開展,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綜合能源消費量約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重點企業需要報告,并且已經開展碳市場擴圍的專項研究,正在積極推動,爭取盡快實現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首次擴圍。
3月15日和4月3日,生態環境部先后發布鋁冶煉行業、水泥熟料行業的碳排放核算、報告與核查指南的征求意見稿。“這可以被理解為碳市場擴容的強烈信號。”朱慶緣說,電解鋁和水泥行業均為碳排放量大的重點行業,明確排放核算標準和報告要求是企業納入碳市場交易的前提。
在兩份征求意見稿中,均提及非化石能源電力的間接排放認定,同一家企業內自產非化石能源電力通過專線直送給重點排放設施使用的電力,以及電力用戶與非化石能源發電企業簽署市場化交易合同,并通過電網配送給重點排放設施使用的非化石能源電力,其間接排放按0計算。“這就意味著使用綠電的企業,在計算碳排放時可以排除這部分電力消費的
碳足跡。企業使用綠電的成本效益分析將更加直觀,因為減少的碳排放可以直接轉化為碳市場的成本節約,更精確地評估減排行動的經濟價值。”朱慶緣分析。
除了擴圍,按照條例規定,全國碳市場還要逐步推行免費分配和有償分配相結合的碳配額分配方式,建立市場穩定機制,開展市場調控,平衡市場供需,防止碳價格失控等市場風險,不斷豐富交易主體和產品等,未來市場機制在
碳減排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將越來越顯著。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关注碳学会微信公众号
免费学习碳交易
业内大咖答疑解惑
安装易碳家APP
碳K线、工具、资讯
专业人士的必备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