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如此大規模碳交易的基礎是什么?就是碳核算
目前,國際社會對于碳排放核查和計算的方法,依據的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開發的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
方法學,我國碳排放計算也遵循了這一國際通用的方法。
方法雖然是統一的,但是不同機構基于不同口徑統計數據得到的結果會有較大的差異。而影響核算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數據采集,也就是碳排放監測的數據。
在實現衛星監測碳排放之前,主要應用的地面監測的方式。世界氣象組織協調建立了31個溫室氣體全球大氣本底觀測站,以及400多個區域本底觀測站。
但是,單純依靠地面站點觀測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會有區域性、局地性的缺陷,比如對于占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地面站點是無法監測到的,而利用衛星技術,則可以監測到海洋上空的二氧化碳含量,與地面觀測形成有效互補。
至于衛星是如何監測碳排放的,趙霄洋向鈦媒體詳細介紹了目前的兩種形式:一種是以高光譜載荷為代表的被動遙感技術,通過不同物質的光譜特性識別各類觀測對象,監測范圍廣、數據信息豐富。
另一種是以激光雷達為代表的主動遙感技術,通過從衛星向地面發射多個波長的脈沖激光,激光穿過大氣層時碰到氣溶膠顆粒物、云和大氣化學成分(如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發生散射或者吸收,利用這些變化特征可以非常敏銳地捕捉大氣中這些成分的變化,并且可以實現全天候觀測。
在衛星監測到碳排放原始數據后,航天公司時空道宇的衛星總體
專家對鈦媒體介紹道,地面通過反演算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校正和計算,可計算出衛星在觀測路徑上CO2的柱濃度來計算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進而計算碳排放和碳吸收。有了這些數據,就能繪制一張張二氧化碳分布的動態全景圖。
有了這些準確的碳排放數據后,對于企業來說,無論是在國內的碳市場交易還是出海,幫助顯而易見。
4月20日,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分論壇上表示,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委員會(ISSB)計劃年底出臺一套ESG披露準則,這個準則很可能會被全球采用。目前已經在國際上征求意見,預計年底就要頒布。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這套準則被采用,國內的公司到境外上市就需要披露ESG信息,這里面自然就會包括這家企業生產活動中的碳排放數據,而這些數據是否精準就會直接聯動企業的經濟、社會形象等切身利益。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