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R市場主體將更多元,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在審定和實施自愿減排項目的過程中,對其減排量進行核算并提供核查的依據是重中之重。2023年10月,生態環境部先后印發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和4個方法學,明確了包括造林
碳匯、并網光熱發電、并網海上風力發電和紅樹林營造在內的首批CCER體系支持的項目領域及核算方法。
對于CCER市場的發展建設,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逯世澤在2024年中國碳市場大會“建設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分
論壇上表示,生態環境部今后將常態化、機制化持續開展方法學遴選工作,公開征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建議,并按照社會期待高、減排機理清晰、數據質量有保障、社會和生態效益兼具、可以實現有效監管等原則,篩選方法學建議,并逐一組織進行修改完善。
“同時,生態環境部還將建立方法學定期評估的工作機制,結合我國雙碳進程和有關行業的發展,適時更新方法學的適用條件、減排量核算方法和額外性論證方式,確保CCER市場運行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逯世澤說。
哪些領域會率先進入CCER市場?王乃祥透露,主管部門正在持續組織開展方法學評估遴選和制定工作,在去年已經發布的4項方法學基礎上,未來還將在可再生能源、生態系統碳匯、甲烷減排、節能增效等領域發布更多方法學,不斷拓展市場支持領域。
國際屬性增強,已具備國際化發展條件
“自愿碳市場的國際化發展目前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條件。”王乃祥說,我國的自愿碳市場在設計之初,相關管理要求和技術規范已經最大程度與國際通行做法、《巴黎協定》全球市場機制要求保持一致,包括對于減排項目和減排量真實性、唯一性和額外性的要求,以及對可持續發展各方面影響的考量。這樣做有助于為互認創造條件。
此外,在統一管理、信息公開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和設計,統一技術規范、統一注冊登記和交易場所等方面,我國按照“能公開、盡公開”的原則,進一步強化對自愿減排項目及其減排量開發各環節及時、準確信息披露和公開的要求,盡可能為市場和社會監督提供充足信息。
高質量、高信用的數據是國際互信互認的前提。在2024年中國碳市場大會期間,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副主任徐少山也圍繞數據質量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表示,在數據采集階段、數據儲存和傳輸階段盡可能地利用物聯網技術,避免人為對數據的處理及后期的編輯工作,實現數據可溯源、可追溯、可追責,不斷提升CCER市場在國際社會的認知度、影響力。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